2018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 2018高考作文议论文经典素材

经典之所以流传至今,无外乎其对后世思想文化的重大影响和教育作用,在高考语文的作文写作中,恰当的引用经典,是一种聪明的表现。

2018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 2018高考作文议论文经典素材

2018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 2018高考作文议论文经典素材

今天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高考议论文作文的名人素材,每一个都是非常的经典,有代表性,希望大家能看一看,甚至抄一抄,为高考的作文做积累。

1、苦读和壮游。

年轻的司马迁每日在油灯下一卷一卷地翻看着历代的历史,我揣想,在阅读的过程中,年幼的司马迁早已在心中揣测这样的问题: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在现在看来,所有的历史都是后设的,所有的历史都是胜利者的历史。我揣想,司马迁当时已经洞悉了这一切。他所看到的历史都缺乏现场感,他所看到的史书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真实。于是,他决定去壮游,弥补史书现场感的不足。他决心要写出一部具有现场感的、灵动的、具有立体感的历史。

(鲁国)为了探访孔子的踪迹,司马迁踏上了鲁国这片热土。手捧一抔鲁国的黑土,仿佛嗅到了当年孔子的气息;手捧一把鲁国的清泉,饮之如饴,仿佛当年的孔子也在这条江边和他一样品尝这河里的水。在饮水之际司马迁突然明白,只有在鲁国这样的土地,这样的和谐之邦,才能诞生孔子这样闲适的圣人。一颗现场感的种子在司马迁心中落下。

(越国、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间不断交战。多少次,当司马迁展读吴越之间的战事,总不禁生发出一个更深层次的疑问: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精神让这两个国家连绵征战,不断积累他们的仇怨?然而,当他亲自来到了吴越这片热土上,司马迁豁然发现,这里的人们有一种“侠”的精神。他们自古尚武,而这尚武之精神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开出了绚丽的花朵。于是,司马迁更好地理解了为什么吴越两国连绵征伐。(积累写成《史记》的底蕴)正因为司马迁当年种下了这样一颗体察现场感的种子,我们才看见了史记如斯生动的历史场景。

2、苦难(宫刑)

生存还是灭亡?司马迁身被宫刑后,我揣想,那一刻,司马迁的天空都黯淡了。多少次,他一定在“是生存还是灭亡”的抉择中辗转反侧。留下还是离开?为理想继续奋斗还是因屈辱而淹没于人世?也许当时的司马迁头脑中回响起了年轻时壮游的情景,天边的启明星似乎突然亮了。经历了生死挣扎的司马迁终于下定了决心:“历史!历史!我要为中国写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启明星更加明亮的时候,司马迁已伏案在桌前为他那部伟大的史书整理资料了。

多少次我在灯下翻读中国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竟没有任何一部历史能像司马迁那样记述一批为人们所不知的人。渺小,他们的确很渺小。他们身份卑微,他们不值一提,他们只是为人耍笑的玩偶。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告诉我们这样一批人的名字——他们叫做“滑稽”。司马迁为他们写下了“滑稽列传”。身份已是卑微,但灵魂的高贵无与伦比。这正如司马迁一样。我终于理解什么叫做“感同身受”。当司马迁以同样卑微的身份却同样高贵的灵魂去体会那些滑稽小丑的行为的时候,他真正理解了滑稽的内涵。

3、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少次,我在灯下展读东坡词,总是泪流满面。然而也许对我来说,我更加喜欢的是东坡的另一首词。(多少次在灯下展读东坡全集,其豪放旷达的意境让我满心钦佩。)记得那次捧读东坡全集,两句词映入我的眼帘:“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欣赏东坡的豪放旷达,然而多少次,我在心中不断地做出这样的思考,苏词何以才能做到“旷达”?苏轼一生三次被贬。多少次,我又不断地问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东坡词竟达到旷达之境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定风波》描写的是苏东坡去沙湖道相田途中的情景。当大雨倾盆而来之时,他所有的朋友顿时离散四处。他的朋友们都为寻找避雨的工具奔忙,只有东坡依然悠闲地骑着马,前行不语。天气放晴,雨后彩虹映在天上,所有人又惊叹于彩虹之美,只有东坡仍目视前方,泰然处之。这种对待风雨和晴空的态度,让我想到了两个字“淡定”。回想东坡一生,被贬无数次,升迁无数次,黄州、密州、儋州,被贬的情形已然淡忘。曾有一次,东坡被贬岭南,竟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欣然之笔。何谓风雨?风雨不就是仕途中的坎坷磨砺?何谓“晴”,晴者,不就是仕途中的升迁境界么?而这一切的一切,对于东坡来说,早已看淡。我知道,东坡是一个正宗的中国文人,而所有的中国文人无一都具有一种深重的仕隐情结。何谓文人,首先,他一定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是正直的,与世无争的,拥有者闲雅的趣味,然而文人更有一种道义担当。我想,如此看透世事的东坡,为何一定还要在朝廷做官?与陶渊明相比,我更喜欢东坡,一味的逃遁并不是真正的文人,在我看来,“大隐隐于朝”。我想,东坡未必没有闲雅的趣味,然而,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道义担当,这样一个文人,宁愿放弃正直、无争和闲雅之趣味,而为朝廷献力,而为人民做主,而为道义担当作了官。这种奇妙的仕隐情结在东坡身上体现的如斯生动。

4、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每当我在灯下展读“屈骚”之时,感慨良多。揣想当年,当屈原被放逐到远方的时候……然而对百姓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让屈原慢慢坚定了信心:我的品格如香草啊,我的品格如美人,我是那么的纯净,是那么的坚贞,为什么会因为小人的谗言被放逐,继而一蹶不振!轻易地毁灭吗?不!我不要毁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要继续为理想而奋斗。……于是他开始着笔写那样一首在中国古代史上光辉灿烂的历史的名篇《离骚》。

5、鲁迅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如旗手一般无时无刻不跑在时代的最前沿,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战士。鲁迅的杂文像极具威慑的匕首投枪,或以此说彼,或借古讽今,或故隐其辞。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鲁迅,是一个被神化了的鲁迅。我却想说,与其相信一个被神话了的鲁迅,不如相信一个人间鲁迅。展读《中国小说史略》以及《汉文学史纲要》,它们是鲁迅用文言文写的学术著作。鲁迅曾经研究过魏晋时代干宝的《搜神记》,研究过唐传奇,研究过宋明的话本和拟话本如《封神演义》,研究过清代的《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1917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杂志已经兴起了几个月。然而此时的鲁迅正在经历他一生中最阴暗、最迷茫、最困惑、最彷徨的时代。他在北京家里的故纸堆中抄着古碑上文字,对中国失去了信心。他的朋友钱玄同多次约请鲁迅为《新青年》写稿,他都婉言谢绝。读过两次《鲁迅全集》,我对鲁迅的性格似乎已经颇为了解。我深深地清楚鲁迅是一个怀疑一切的人,对于周围的所有事物都冷眼批判。但当怀疑一切的人一旦有了某种信仰,在他认定这个运动是一个进步的、先进的、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改变人民生活的运动时,他就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并且完全相信,成为跑在最前面的旗手!此时我想起鲁迅的两部小说《呐喊》与《彷徨》,我不禁感叹,一个人,有了彷徨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只有经历了彷徨,才能在铁屋子里发出振聋发聩的、真正的呐喊;只有经历了彷徨,发出的呐喊才真正有力!

上考网点评:

厚积而薄发。

发表评论
已有0人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upkao立场。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8 - 2021

备案信息
鄂ICP备20003817号-1 联系方式:shangkaowang@foxmail.com